碳達峰、碳中和,這兩組詞語是近期各大媒體的“熱寵”。尤其是我國在北京、上海、武漢三地同時舉辦碳市場啟動儀式后,這兩組詞語更是成為關心能源領域發展人士口中“必然出現的詞語”。
碳達峰、碳中和,是新詞。其中,碳達峰的意思是指:一個國家、地區在某一個時間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峰值”,然后逐步下降。即是“能源消費中,碳排放曲線中的峰頂和最高值”。
碳中和,指的是:碳的排放與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減少碳排放行為之間形成“中和”,最終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通俗地說,就是在一段時間內排出的二氧化碳和吸收的二氧化碳相等,正負抵消,凈和為零。
實施碳達峰、碳中和在不同國家、地區之間的難度是不同的。比如,對那些以發展觀光旅游業,現代金融業等服務產業為經濟支柱的國家來說,他們的制造業占比很低、很低,尤其是不用發展高耗能產業,實施實施碳達峰、碳中和的難度相對較低。
但像咱們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來說,難度很高。因為,我們的工業化進程仍在進行中,制造業依然占據較大比例,對能源依賴程度很高。尤其是我國的石油、天然氣儲量相對不足,而煤炭資源卻非常豐富,碳排放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抑制。
此外,我國還是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國,我們生產的商品滿足了其他多國、地區企業和居民的需求。對外貿易依然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貢獻者,依然是解決大量就業人口、提供稅收的重要途徑。
更加重要的是,我國還是一個典型的發展中國家,人均GDP和人均收入都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我們有繼續提高經濟發展的需求,也有繼續提升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需求,我們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都離不開充足的制造業。
按規劃,我國大約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F在已經是2021年了,離碳達峰實現目標已經不到十年了。按照我國的經濟發展階段、結構特性來說,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難度較高。
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當前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舉措,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全球綠色革命。作為全球人口第一大國,作為負責任的經濟大國,我國堅定地提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點目標,無疑是對人類未來發展的強勁支持。
南生還認為,“碳達峰、碳中和”還將引領一場新的投資熱潮,并有望成為推動全球各國、地區經濟和科技發展轉型的驅動。這是一場涉及數萬億美元,甚至是數十萬億美元的新興市場,并將誕生無數相關商品。
誰能在這場投資、研發熱潮中占據主動和主導地位,必然將會推動一批企業壯大起來,將在新能源汽車、新型電池、充電樁、氫能、生物質燃料、節能和智能家電、綠色建筑等等領域形成新的龐大市場。
不僅如此,與“碳達峰、碳中和”相關的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生命科技等還是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多個經濟、科技大國正在積極爭搶的焦點,是給未來建立新領先優勢的制高點。這么重要,我們中國怎么能夠缺席呢?本文由【南生】整理并撰寫,無授權請勿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