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碳排放權市場迎來開門紅。7月16日啟動交易首日,全國碳市場成交量便達到410.40萬噸,成交額21023.01萬元。
隨著全國碳市場開市,一幅萬億規模的市場藍圖也徐徐展開。電力行業打頭陣之后,鋼鐵、石化等重點領域已經排隊等候,而光伏、新能源汽車等低碳產業也隨之被市場賦予了無窮的發展想象。此外,碳市場催生出的諸多碳金融產品,也讓社會資本為碳市場發展帶來更多可能性。
交易首日開門紅
7月16日上午9時30分,全國碳市場正式啟動交易。當天開盤價48.00元/噸,最高價52.80元/噸,最低價48.00元/噸。截至當日收盤,首日成交量410.40萬噸,成交額21023.01萬元,成交均價51.23元/噸。其中,首筆全國碳交易撮合成功的價格為52.78元/噸,總共成交16萬噸,交易額為790萬元。
當天,上海市節能減排中心副總工程師齊康表示,目前全國碳市場價格僅低于試點區域北京的價格:“全國碳市場開市首日價格略超市場預期,此前認為會落在試點區域近兩年加權平均碳價40元/噸附近?!?/p>
據了解,目前碳交易市場有兩類基礎產品,一類為政府分配給企業的碳排放配額,即將控排目標轉化為碳配額分配給下級政府和企業,企業實際碳排放若小于配額,則可以交易多余的部分;另一類為核證自愿減排量,指對我國境內可再生能源、林業碳匯、甲烷利用等項目的溫室氣體減排效果進行量化核證,并在國家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注冊登記系統中登記的溫室氣體減排量。
全國碳市場首批納入了2225家電力企業,并發放了兩年共約40億噸的配額。據估算,目前中國碳市場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約為40億噸/年,在全球20多個排放交易體系中居首位。
盡管石化行業尚未進入全國碳市場,但這一行業巨頭旗下的多家企業卻已入場交易。據悉,目前中石化下屬的17家自備電廠已經被納入全國碳市場,由聯合石化公司統一代理中國石化系統內企業進行交易,其中勝利油田、茂名石化、上海石化和中天合創四家企業參與首日碳交易。而在全國碳市場試點期間,中石化旗下21家企業已參與碳交易試點,累計碳交易額超過4億元。
地方企業也表現不俗。據了解,浙江省能源集團有限公司所屬嘉華發電公司、溫州發電公司、北侖發電公司和寧夏棗泉發電公司等均參加了碳市場上線首日交易,當日達成的碳排放權交易量100萬噸,是10家參與全國碳市場上線首日交易集團中成交量最大的單位。對于相關交易細節,北京商報記者嘗試聯系浙能集團,但截至發稿時尚未獲得相關回復。
新能源汽車或受益
雖然目前全國碳市場的參與行業、交易主體等都有所限制,但其他7個重點行業,即鋼鐵、有色、水泥建材、石化、化工、造紙、航空,也將逐步納入全國碳交易市場,未來控排企業大約有8000-10000家。
7月17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執行會長何文波表示,到目前為止,我國鋼鐵行業已初步完成《鋼鐵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初稿,基本明確了行業的達峰路徑、重點任務及降碳潛力,正在繼續征求各方意見。同時他也表示,全國共237家企業約6.5億噸粗鋼產能已完成或正在實施超低排放改造,占全國粗鋼產能的61%左右。
由于重點行業聚集了大量中央企業,7月16日,國務院國資委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表示,目前部分中央企業已經組建了碳資產管理的專業機構,開展了碳排放統計核算、盤查等工作,并且積極參與碳排放交易。能源、鋼鐵等重點行業中央企業也已經投資參股了北京、上海、湖北等地的碳交易機構。
而長期來看,新能源替代傳統能源也是大勢所趨,光伏、新能源汽車等依然是未來碳市場建設的重要方向。西南證券在研報中稱,政策紅利下,核電、風電、光伏、水電等新能源細分領域及整體產業鏈都將受益;新能源汽車方面,電動車滲透率提升,供應鏈、制造端、運營端在內的全產業鏈從中受益。
![追蹤丨碳交易上線 這些行業“好戲將至” 追蹤丨碳交易上線 這些行業“好戲將至”]()
從國際經驗來看,新能源車企做“賣碳翁”的生意并不奇怪。以特斯拉為例,整個2020年,特斯拉通過出售碳排放積分獲得了15.8億美元的營業收入,同一時期,公司的凈利潤只有7.21億美元。
不過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中創碳投高級咨詢顧問陳志斌表示:“因為有一個自愿減排的機制,光伏、風電等行業以后也有機會參與碳市場,但并不是所有的新能源企業都會符合。如果有的項目盈利較差,那會有可能;而有的項目技術比較成熟,利潤率比較高,自身可以良好運轉,那就不需要通過碳交易獲得額外支持。國家應該會設置一些準入門檻,還需要進一步關注政策?!?/p>
在北京特億陽光新能源總裁祁海珅看來,需要思考如何給光伏、風電、水電,包括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綠電碳指標”進行合理、合規的碳減排定價。他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能源行業從生產制造環節到電力產出的生命周期內,比較容易核算碳減排。對新能源汽車行業來說,如果只是簡單的和燃油車對比計算還好,但如果涵蓋鋰電池及其回收處理等問題,核算就會比較復雜,這是一個系統性的、綜合統籌兼顧發展的問題?!?/p>
祁海珅進一步分析說:“碳配額在碳市場的交易是瞬間可以完成的事情,但在碳交易前,如何在全國統籌分配碳配額并精準核查動態發展的碳排放量,這是碳交易的重要基礎。因為只有確定了不同行業、不同企業規模、不同類型的碳排放的‘線性基礎或碳因子’,才能給‘不同源’的碳排放定額、定價。而初始參考數量和價格也直接決定了碳撮合交易的熱情和交易量?!?/p>
碳金融的想象空間
覆蓋范圍逐漸增加,市場逐漸完善,交易逐漸活躍,當整個市場有序運轉起來,碳排放權交易金融化也就成了下一步的發展目標。據了解,碳金融泛指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各種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動。監管部門對于碳金融的定位是,在碳市場平穩運行的基礎上,開展適度的金融創新。
由于目前全國碳市場只有現貨交易,“碳期貨”則成為金融領域大眾期待的可能性之一。對此,陳志斌分析說:“因為投資一個減碳工程的回報周期可能是五年或十年,如果沒有期貨去鎖定成本收益的話,就比較難開展這方面的投資。證監會目前可能也在看碳現貨的表現情況是否成熟,會不會造成風險,如果條件合適應該也會開展碳期貨交易?!?/p>
5月28日,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黨委書記、董事長周小全就曾表示,發揮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資源和能力優勢發展碳金融,推進碳配額回購、碳信托集合計劃和碳基金、標準化碳質押業務、全國碳配額指數等碳金融創新,盡快推出碳掉期、碳遠期等衍生品交易。
想象空間很大,但真正落地執行,可能也會遇到無法預測的問題。在此前的試點中,碳金融的嘗試就曾陷于并不活躍的尷尬處境。對此,陳志斌指出:“此前的試點工作在法律上可能還不成熟,例如缺乏強力懲罰和長期分配方案。因此金融機構考慮到風險問題,在風險控制上有所顧慮,市場信心不足,交易也不太活躍?!?/p>
事實上,觀察一些發達國家的碳市場可以發現,大部分成交都來自于以現貨為標的的金融衍生產品,這些衍生品提供了多樣的渠道,讓銀行、保險、基金等金融機構甚至個人都可以通過這些碳金融產品,更廣泛更深度地參與到碳市場中。
在7月13日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也表示,央行正有序推進碳減排支持工具設立工作,以期撬動更多社會資金促進碳減排。
對此,祁海珅認為:“碳資產雖然‘無形’,但卻有形地影響我們的生產和生活。將來的‘碳信用’也可以說是‘信用資產’,有可能比銀行金融機構的‘金融信用’發揮更大的作用。因為很多老百姓并不參與金融資產的投資交易,但每個人無時無刻不在產生二氧化碳,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碳市場交易的主體和參與者?!?/p>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阮航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