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習近平主席鄭重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 力爭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碳中和是人類活動總碳量進出大氣達到零的平衡狀態。推進碳中和,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對全球氣候治理、對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雖然我國人均碳排放水平不及美國的50%,但人口大國、制造業大國、進出口大國等因素已然將中國塑造成了一個年總量超過100 億噸的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國。對于這樣一個尚未完成現代化進程的發展中大國來說,要在未來不到40年的時間內,實現碳的凈零排放,實屬不易。在明知要承擔巨大碳減排成本、碳中和壓力與挑戰的情況下,中國選擇以提升自主貢獻力度的方式實現碳中和,承諾在時間上與發達國家大體同步地達成碳中和目標,體現了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歷史責任與擔當。在尚有巨大“自有”碳空間余額的情況下,中國自主推進碳中和發展進程,將為全球氣候治理做出發達國家無可比擬的巨大貢獻。
深刻認識中國碳中和自主貢獻的特點、性質及其與發達國家的差異,對于我國創新碳中和思路、選擇具有中國特色的碳中和道路,具有積極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
中國將為全球貢獻大量的碳空間
人類之所以能夠在地球上長期生存與發展,全賴地球為人類提供了一個比較穩定與安全的生態環境。世界之所以能夠持續地推進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全賴地球有一個巨大的碳空間。如果地球碳空間達到過飽和狀態,人類將失去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的機會。早在2009年,學者潘家華和陳迎等即對全球碳排放空間進行了有條件的估算。在A情景下,1900—2050年的150年間,全球碳排放空間總量為22725億噸二氧化碳?;谌穗H公平原則對碳排放空間進行分配,一國所得份額就是該國的“自有”碳排放空間。1900—2050年,中國“自有”碳排放空間為4588億噸,美國為1172億噸,歐盟為1666億噸。
目前,人類可用碳排放空間越來越小,地球大氣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濃度越來越高,已經引起了地球氣候不利于人類生存的明顯變化。今天的氣候變化主要是發達國家自工業革命以來200多年碳排放累積效應所造成的。發達國家早已透支了其“自有”碳排放空間份額, 目前已經處于碳負債狀態。而且這種碳負債因排放的逐年累積而像滾雪球一樣在不斷地增長與擴大。2005年以前,發達國家碳排放歷史累計透支已經高達3100億噸。表1顯示,自1850 年起到2016年為止,美國歷史累積碳排放高達3868億噸,2016年底美國累積碳負債高達2696億噸。同期,歐盟歷史累積碳排放高達1972億噸以上,2016年底累積碳負債高于650 億噸。而中國的歷史累積碳排放只有1905億噸,到2016年底尚有碳空間余額2683億噸。
實現碳中和是避免氣候出現災難性變化的主要途徑,是全球氣候治理與世界各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否存在碳負債,是判定一個國家是否需要承擔碳中和責任與義務的先決條件,也是判定各國碳中和的性質及其貢獻大小的基本依據。迫于巨大的碳負債壓力,一些發達國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標?;谔紲p排道義與全球氣候治理的需要,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參與到全球碳中和行動中來了。但是,也有個別發達國家蠻不講理,實施所謂的“優先”“雙標”等霸權行徑,對其歷史累積碳負債視而不見,對其碳減排、碳中和以及氣候治理的歷史責任與義務視而不見。
目前,中國和歐盟均已提出了各自的碳中和目標。美國雖然碳負債累累,但至今還沒有動靜。由于各國發展的不平衡,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的起點和進程不一樣,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其未來的碳排放權份額、碳減排責任、碳中和時點,理論上本應該與發達國家是不一樣的。由于存在巨大的“自有”碳空間余額,盡管目前年碳排放總量居世界第一,但是,中國碳中和的性質和意義與高負債的歐美發達國家存在著巨大差別。只有認識到這種差別,中國才能更好地參與全球氣候治理,才能更好地完成碳中和任務,才能為世界可持續發展做出自己更大的貢獻。
首先,中國目前尚有近58.5% 的“自有”碳排放空間余額。而發達國家提出碳中和時,其碳排放空間處于高度的負債狀態。其次,中國碳中和是一種自主自愿的“公益”行動,發達國家碳中和則是一種被動的“減債”行為。第三,中國碳中和具有高度自主性與奉獻性,發達國家實現碳中和則是其應盡義務與歷史責任。第四,中國實現碳中和無需碳負債,也不會帶來碳負債,更不會占用別國的“自有”碳空間。發達國家碳中和必定占用發展中國的碳空間余額,繼續帶來碳負債。第五,中國實現碳中和將為全世界貢獻巨大的“自有”碳空間。如果提前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中國將為全球貢獻824億噸“自有”碳空間。如果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中國將為全球貢獻219億噸“自有”碳空間。
中國將比發達國家承擔更大的碳中和成本
中國碳中和對世界的巨大自主貢獻決不會從天上自動掉下來,它需要中國人民的不懈努力與持續付出,甚至需要做出必要的犧牲和承擔一定的痛苦。這種承擔、犧牲、付出和努力,也是中國碳中和對世界巨大自主貢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碳排放倒“U”字形曲線,碳中和成本一般分為達峰前減排成本和達峰后減排成本兩大部分。歐美發達國家的碳達峰一般是由市場機制的調節而自然完成的,無須政府干預,也就無所謂碳減排成本。達峰后,發達國家碳排放倒“U”字形曲線出現了長期的自然回落,也無所謂碳減排成本。它們唯一需要承擔的,就是從現在開始到2050年之間,削減新增碳負債以實現凈零排放的成本。
對于中國來說,情況與發達國家恰恰相反。因為中國目前尚未完成碳達峰,工業化起步遲,城市化過程短,碳中和時點又幾乎與歐美發達國家同步,因而整個碳中和過程不僅不能有碳負債,還要有巨大的自主貢獻。這就導致中國整個碳排放倒“U”字形曲線呈現高度的人為壓縮狀態。這意味著,相對于歐美國家,中國實現碳中和需要承擔更多更大的碳中和成本,包括碳達峰的壓峰成本和碳中和的壓期成本。所謂壓峰成本,就是中國必須以更少的碳排放提供比發達國家更大的經濟與福利產出。所謂壓期成本,就是指中國必須比發達國家以更短的時間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
2019年中國一次性能源生產總量中,碳基能源生產占比高達81.1%。同年中國消費能源總量為48.6億噸標準煤,其中,煤炭碳基能源消費量所占份額為57.7%,石油、天然氣、生物質等其他碳基能源消費量份額為27.2%,全部含碳能源消費量占比合計高達84.9%。也就是說,我國能源生產與消費中, 均有高碳特征。能源消費的高碳特征比能源生產更為明顯。高碳能源生產與消費,決定了我國城市、經濟、產業、生產、生活等,均具有高碳排放的特點。
2019年,我國制造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占比為27.2%,比美國高出16個百分點。在制造業中,原材料與重化工產業的比重,我國要比美國高很多。美國已經完成了現代化進程,而中國還處在現代化過程之中。也就是說,到目前為止,中國遠未完成低碳轉型進程。未來中國要在堅守世界制造大國地位的同時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必將受到減碳和碳轉型的多重挑戰。
如果提前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中國未來每年需要減少2.5 億噸二氧化碳排放。2016年,我國大陸森林的總固碳量為4.34億噸, 碳排放量為98.93億噸,凈排放量為94.59億噸,是美國的2.17倍,歐盟的3.7倍,日本的8.73倍,德國的13.44倍。
表3顯示,為實現碳中和,未來幾十年我國碳減排壓力最大,每年需要減排二氧化碳2.2億噸左右,是俄羅斯的159.13倍,德國的10.62 倍,日本的6.9倍,歐盟的2.93倍,美國的1.71倍。因此,我國經濟轉型、高質量發展、現代化發展進程等,均不得不承受巨大碳減排壓力的嚴峻考驗。
碳減排和碳中和需要通過能源低碳轉型和經濟低碳轉型來實現,具體成本包括轉型成本和固碳成本。所衍生的間接成本有:技術成本、創新成本、制度成本、要素成本、生活成本、技改成本、重置成本等等??紤]到中國產業結構比美國“重”,人口比美國多幾倍,經濟增速比美國快,低碳轉型難度比美國大,現代化程度比美國低,距離碳中和目標比美國遠等種種因素, 加上碳達峰壓峰成本和碳中和壓期成本,中國未來實現碳中和的綜合成本可能要比美國高2到3倍。也就是說,如果美國的碳中和綜合成本是1,則中國的綜合成本就是3或4。
自2008年以來,我國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優勢逐步消失,2015 年以后,中美兩國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基本持平。在居民生活成本方面,如果以支出收入比指標來衡量,中國居民的實際生活成本已經高于美國。我國奇高的減碳、碳轉型和碳中和成本將持續累積于生產側、供給側、消費側、需求側等各個方面,從而不斷推高我國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和國民的生活成本??傊?,為實現碳中和,不僅需要中國人民比發達國家人民付出更大的努力,還需要承擔更多的成本,犧牲更多的福利。顯然,這是中國自主貢獻中極容易被世人所忽視的經濟學本質。
將為發展中國家貢獻中國經驗與可借鑒方案
碳中和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全球治理偉大事業。早在2012年,黨的十八大就開始對碳中和事業進行前期布局,提出了低碳發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等目標。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從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角度提出了“能源革命”的構想。他指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必須推動能源生產革命、能源消費革命、能源技術革命和能源體制革命。
在碳中和的背景下,中國能源革命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發展零碳能源,實現零碳能源對含碳能源的替代,構建零碳能源新格局。表4顯示,我國零碳能源資源儲量十分豐富,開發利用技術成熟,除水能外,其他能源的開發利用程度還很低,未來可開發利用空間還很大。自2006年以來,我國零碳能源發展取得了可喜成績。其中核電、光電、風電、水電占比上升很快。我國零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的占比,由2006年的8%上升到了2020年的16%。
構建零碳能源新格局,實現能源供給消費去碳化,是碳中和背景下我國能源革命的突破口。第一,它能從供給側以釜底抽薪的方式,驅動高碳產業、高碳消費、高碳制度的整體轉型;第二,它能夠化解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資源儲量有限與能源消費需求不斷增長之間的矛盾;第三,能源去碳是壓減碳排放量,實現碳中和最有效的辦法?!澳茉锤锩崩砟?,為我國和全世界碳中和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加快能源技術創新,低成本推進零碳能源建設,大幅削減碳中和成本,是中國創造的可供發展中國家借鑒的碳中和經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能源技術及其關聯產業培育成帶動我國產業升級的新增長點”?!秶覄撔买寗影l展戰略綱要》已經將安全清潔高效現代能源技術創新,列入我國未來戰略重要方向和重點發展領域?!吨泄仓醒腙P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直接將新能源列入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要求以技術創新等方式驅動其快速發展。2020年12月國務院頒布的《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指出,發揮科技創新第一動力作用,推進新能源革命,建設多元清潔的中國能源供應體系。
只有取得零碳能源的低成本優勢,我國奇高的碳中和成本和巨大的碳減排壓力才能得以化腐朽為神奇。低成本優勢是大力推進零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前提,是推進我國高碳生產、高碳生活、高碳產業、高碳城市、高碳社會全面向低碳轉型的關鍵,是構建我國現代化碳中和強國的基本支撐。為此,我國將在以下幾個方面實施重點突破:第一,在一次能源生產方面,重點發展核能、光能、風能和地熱能等零碳能源的降成本技術。第二,加快太陽光膜發電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與推廣,實現光電上下網智能化。第三,在保障安全可靠的情況下,快速將氫能電池的成本降到“白菜”價,提升我國電池技術的綜合競爭力。第四,將零碳基能源技術與其他領域高新技術,尤其是與數字技術、云計算、智能技術緊密結合,實現產業業態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帶動產業集群、產業鏈、供應鏈的快速升級與轉型。
積極共建全球碳中和命運共同體
2015年,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和聯合國總部,先后兩次倡導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2017年1 月,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習近平主席就如何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了系統性的闡述。2017年10月, 黨的十九大將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列入我國強國建設戰略目標體系。碳中和命運共同體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倡議共建共享碳中和命運共同體,對我國打造碳中和高地,對全球實現氣候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為落實巴黎氣候協定,目前全世界已經宣布碳中和愿景的經濟體有中國、歐盟、德國、法國、葡萄牙、西班牙、挪威、丹麥、瑞典、奧地利、瑞士、斯洛伐克、匈牙利、英國、愛爾蘭、冰島、芬蘭、日本、韓國、新加坡、不丹、加拿大、新西蘭、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哥斯達黎加、馬紹爾群島、斐濟、智利、烏拉圭、南非等??梢灶A見,美國和俄羅斯等國家遲早也會加入到全球碳中和行動中來。由于這些經濟體與我國結成了不同形式的友好合作關系、友好伙伴關系,這為中國倡議打造碳中和命運共同體創造了有利條件。
碳空間是世界性的公共物品, 碳中和行動具有強外部正效應。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存在著巨大的歷史累積碳負債,未來還將需要更多的碳負債才能繼續生存下去。一些尚未實現碳轉型的發展中國家,為了推進自身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進程,還需要占用大量的碳空間。在這種條件下,如果不建立碳中和命運共同體,中國即使再努力、犧牲再多、貢獻再大,也無濟于事,全球氣候治理最終仍是一句空話。為了防止碳搭車、碳轉移、碳泄漏、碳賴賬和碳透支等非道德、非公平競爭行為,避免不負責任碳欠賬國對碳自主貢獻國利益的損害、對全球氣候公共利益的損害、對全球碳中和成果的損害,中國有必要和碳中和國家一道,積極共建碳中和命運共同體。
全球碳中和命運共同體建設的任務有:建立健全貿易規則,構建全球市場新秩序;實現新能源技術與知識的共享,加快推進零碳能源的市場占有率;協調各國碳中和制度與政策的制定,加強零碳能源知識產權保護;加速零碳技術的轉讓與轉移,提高節能減排減碳效率;提高“一帶一路”的成色與亮度,逐步推進RCEP自貿區低碳發展進程,直接創建面向碳中和目標的中日韓自貿區;改革、改造和提升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等非政府組織的職能,引領全球化發展進程。
碳中和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各國合作發展的新載體。未來,我國要不失時機地將碳中和命運共同體納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中來,以碳中和命運共同體建設來帶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同時,在我國現代化強國建設進程中,要充分利用碳中和命運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機會,將中國打造成為世界的能源革命先行區、零碳能源實驗區、低碳轉型示范區、碳中和引領區和碳生態文明高地。
應對氣候變化是構建碳中和命運共同體的不敗旗幟與行動基石, 是碳中和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中國要以碳中和命運共同體為平臺,積極開展國際氣候合作,團結能夠團結的一切可能力量,打造擁護與支持碳中和的最廣泛的全球統一戰線。要號召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亞太經合組織、20國集團等,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形成綠色低碳發展的世界潮流。這對我國破解碳中和挑戰,發揮碳中和的積極作用,具有更為深遠的歷史意義。(參考文獻略)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